致力于成为中国排名第二的策划公司首富都在用
超级观点
作者 张默闻
时间 2019.05.21

张默闻酷评:你的商业独角兽你的流泪创业路

张默闻这厮的观点

曾经我们那么喜欢为独角兽企业唱赞歌
其实有时候也需要为他们哭哭丧
因为兽类总是会上演生命的灭绝大戏
我们身边的共享单车、新零售、网红、物流、网约车、红利、隐私、垄断、监管、平台
你们还好吗?


《又爱又恨的共享单车》------

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有70多家企业进入共享单车行业
整个中国再度回到自行车王国的行列融资额超过200亿元
吸引了中国互联网领域众多有地位的风险投资人
共享单车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
投放量超过2500万辆
为城市的交通出行带来巨大的改变,提供了巨大便利
但另一方面,堆积如山的废弃单车也同样触目惊心。

共享单车太高估了国民素质
于是共享单车尸横遍野,被抛弃的单车就像流浪的孩子在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
从悄悄萌动到烈火烹油
从暗潮汹涌到最终走向落寞,
共享单车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壮烈的轮回

我想说的是:
任何商业模式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但是高估国民素质就是你商业模式倒掉的那一天
我赞美共享单车,我哀悼个人素质


《你追我赶的新零售》------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最热的词语之一
零售业应该当仁不让,算前三
我们喋喋不休地探讨美国零售业与中国市场的差异和雷同
我们叽叽歪歪地剖析中国电商的战略与逻辑
我们看笑话般的从贝索斯到马云,从腾讯到京东
从线上到线下,从无界零售到无人零售,热闹非凡
新零售,这个新物种正在席卷我们中国的每一个生意人。

中国的电商规模已经位居全球首位
并仍在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增长
互联网上有超过一千万家店铺,10亿多种商品
今年的网上交易额将有望突破10000亿美元。

不管是马云提出的新零售
还是刘强东提出的无界零售
和亚马逊的口号万物商店
我们必须重新回归零售业的本质:
成为最有效率的商品供货者,包括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

我想说的是:
什么花里胡哨的新零售本质都是零售
只是比谁的效率高
谁的体验好,谁的空间更美妙
别无他法。


《又香又甜的小网红》------

网红是拥有一定社交资产的虚拟账号
在过去几年中堪称最为野蛮生长的个性群体当属网红
各种各样的网红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异彩
影响消费者的主导权已经从传统媒体手中
转移到了拥有超过20亿用户的社交媒体手中

在社交平台上网红已经成为和大牌明星分庭抗礼的力量
中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电商经济
超过1千万个网上店铺和10亿种商品等待着流量的光顾
这让拥有千万粉丝的淘宝网红风生水起
网红映射出了互联网时代的疯狂与性感

互联网时代品牌的命运却发生了改变
他们走下神坛走向草根走向自我

表面上看草根出身的网红日进斗金令人垂涎
但是网红经济的供应链尚不成熟
品牌复制困难并没有赢得主流品牌的广泛认可
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业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归于平淡是迟早的事情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品牌营销模式
个性化的需求催生了网红的诞生
一个账号可以很红可以拥有千万级的粉丝数量
但是仅有知名度还不够还要有变现能力。

我想说的是:
网红虽红却是各领风骚一两年
再美再火如果带货能力不强
总归会尘归尘,土归土
热闹过后啥没有。


《拼死拼活的大物流》------


最后一公里是物流业释放能量的最后一个环节
物流因牵扯面广并介入绝大多数行业领域的基本成本区间
成为产业经济的基本参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个月发布的
中国物流景气指数就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中国已经进入平均每天1亿个包裹的时代
这个标志性的数字是会保持,还是会被刷新,还是仅仅昙花一现,我不知道。
马云一再宣称我们很快会面临一天10亿只包裹
不知道马云现在还坚持这样说吗
物流不仅仅是一个运输行为也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业态
而是经济运行模式的综合体现

物流不产生新产品,只是物品的空间流动
如果中国每天的包裹数量从现在的1亿个增长到10亿个
除去电商的发展导致的快递数量增长
很大一个部分必然来自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程度数倍的增长
这个真的可能吗?

我认为包裹数量越多并不一定就越经济
即便欧美成熟的经济体也没有出现每天一亿个包裹的
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经济不繁荣,而是因为它不够经济。

当市场足够成熟快递规模会在一个稳定的区间之内
之所以在中国出现每天1亿个包裹,其实正是因为中国经济不发达
不均衡,而快递成本又非常之低

我想说的是:
物流,开始从价格竞争开始向品牌竞争流动
未来拼的不是你送多少包裹
而是你送出了什么消费者感觉
通向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通向成功的最后一公里
要让客户的心跟着你走
最后的一公里才是生死攸关的游戏核心。


《有惊有险的网约车》------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风头正劲,但是遇到出行这个话题却变得灰头土脸
专车摆脱不掉黑车的尴尬,传统出租车行业对网约车的抵制也显而易见
监管者的姿态更可以用强硬来形容
这一切都是因为互联网+遇到了一个严格管制的行业。

监管是不存在市场最优解的前提下
由政府替代市场的一种次优制度安排
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市场交易领域的扩大同政府职能的扩张是同步进行的
而监管正是政府履行其干预经济运行职能的重要方式

一个基本的共识是
政府监管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两个互为补充的基本制度
美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监管型国家,其监管的重点不是经济性监管而是社会性监管

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性行业出租车行业历来就是一个监管严格的行业全世界概莫如此
比如司机必须有许可证,司机身体的健康和运营车辆的车况必须有一定的保证
还有各种强制性保险等等。

在公共设施领域,最著名的监管手段就是价格监管
即对价格进行控制,比如:水费、电费、燃气费和出租车的计程费都是固定的。

打车是一种典型的刚性需求
因为受到严格的监管,行业的价格是完全固定的没有任何弹性
当需求是刚性的,价格是固定,需求在多大程度上会由于商业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呢?

我想说的是:
网约车就像一个应召女郎
真的突出了方便
但是总是惹事
于是被监管,监管得透不来气
事实告诉我们:越被监管的行业越有需求,越被监管的网约车越有生命
说到底,还是没有安全感
绝对安全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



《忽明忽暗的红利》------


2018年2月初各大市场调研机构纷纷发布了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出现下滑的消息
作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中国也历史性地第一次出现下滑
下跌的势头到2018年初并没有得到遏制
这个历史性的下滑之所以不寻常是因为它不是一种噪音而是真正的信号。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凭借出口、建筑和消费支出的大幅攀升
中国经济增长七年来首次加速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9%扭转了从2011年开始逐渐放缓的趋势

由此可以推断手机市场的下滑完全是其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的
这个信号或许预示着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红利已经见顶
所有线上业务将随之出现停滞或增长放缓
广泛的整合将成为必然

没有智能手机的增长就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
智能手机的边界几乎就是整个互联网的边界
智能手机市场的收缩和遇冷
预示着互联网的停滞和增长放缓几乎会同步发生

所谓见顶意味着一直稳定增长的日活跃用户数将全面出现下降
用户在互联网上停留的时间也将显著减少
而且流量成本会越来越高昂
这些都是最容易挑动投资者敏感神经的指标。

全球科技巨头的转型已经悄然而至中国公司却落后了半拍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科技巨头仍然延续着抢占更多的地盘以带动增长的思路
这种草莽粗放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效率的改善和提升,因而不可持续。

显而易见传统的互联网红利即将终结
昨天的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明天到来之前我们需要更多的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熊彼特增长

我想说的是:
不仅是智能手机
各个行业的红利都在大幅度的缩水
我们要高持续增长但是更要持续改善持续创新
你的脚正在长大可是你的鞋还是童鞋
红利正在消失的时代你怎么跑得起来呢?


《多灾多难的个人隐私》------


不管我们是用自己的一条交通线路来免费换取导航服务
还是用我们搜索的关键字免费换取内容
我们都是用个人敏感数据作为货币来购买企业服务的
因此该怎么设计隐私的交易机制让每个人能切实掌握自己的权利
成了经济学家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现在通行的就是这种模式
企业提供服务,个人同意将自己的敏感数据卖给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的所有权发生转移。

另一种方式是个人付费来买黑暗
消费者将自己的隐私保护起来
也就是说个人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企业的服务
换来的是个人隐私数据的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的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数据的使用权正在发生改变

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
手机聚集了全球60%的摄像头
在数据安全保密方面往往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创业公司中失败的公司占非常高的比例
创业失败后消费者的个人敏感信息是怎样处理的现在根本无从问起

与隐私紧密相关的一个话题是定向广告
如果没有定向广告隐私就不会值钱
如果没有定向广告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会从根本上动摇
天价估值也会荡然无存

正是因为广告业对个人数据的贪得无厌,隐私安全才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棘手问题
广告是免费商业模式中被广泛默认的盈利方式
最有效的广告是定向广告
而定向广告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它收集了用户的个人数据。
同传统广告相比,定向广告整体上提升了全社会的营销效率,是有其存在价值的。

在现有盈利模式下有人发出隐私已死的悲叹
如果采用消费者花钱买黑暗来保护自己的隐私
这样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消费者也有这个需求
但是这种做法会沉重打击企业的商业模式
所谓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都可能会因为失去数据这个引擎而熄火
因此,在保护隐私和数据收集之间,必须有一道清晰的红线

我想说的是:
我们的信息我们的隐私
从来都没有真正属于过我们
以后也不会属于我们
我们无法把自己完全的隐藏起来
真的把你隐藏起来你还会死得很孤单
有点隐私在别人手里
彼此有点小担心小害怕
这也许就是21世纪社会的主要特点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隐私
我们却去偏偏追求什么隐私
就像追求一个主义,追到最后都没有主意


《半盖半露的互联垄断》------


翻开反垄断的历史其中所有的交锋都是在做一件事
让市场变得更具竞争性
只有当市场具有竞争性的时候价格才能降低

相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所拥有的两个经济特征会加大其市场垄断的可能性
第一个特征是其外部性也叫需求方规模经济
即用户评估某个网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上用户数量的多少。

外部性导致的结果是如果企业不能充分地差异化
最后必然由一家垄断市场
因为市场不需要第二家
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电商还是共享经济
任何一个细分市场最后都将是一家独大
优酷和土豆的合并,58同城和赶集网的合并、滴滴和快的的合并都印证了这个道理

互联网的第二个特征是供给方规模效应
即成本往往随着销量的增加而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从成本的角度看
由一家企业服务于整个市场是最有效的,这就是经济学所定义的自然垄断
但是垄断地位带来的高价格又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合理这样就造成了悖论

对自然垄断产业政府一般从价格和市场准入两个方面进行监管
一方面控制并压低价格以防止垄断价格的出现
另一方面提高进入门槛使得市场内的公司能获得较大份额从而压低成本

因此对于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
各国普遍对这些产业的价格和进入进行了管制
通常是只允许一家企业垄断这个产业的生产
互联网市场由于以上两个特性,往往有很大可能出现自然垄断

对监管者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一个必然垄断的市场,政府到底应该怎么办
互联网的自然垄断属性提醒着监管者应该关注这个市场
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互联网公司的反垄断调查一直进展缓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的反垄断法律基本上是基于传统市场
而没有跟上日益变化的新型市场因此对互联网公司并不完全适用

我想说的是:
解决垄断没有那么难
所有的垄断背后都是安全和利益的双重标准
打破垄断就是打破一个你看不见的利益链
这事民间说了不算
但是我认为互联网垄断不管国家管不管
最后都要管
因为互联网一点垄断就是天大的风险
你和我
谁也不能安安稳稳的坐在家里吃米饭。


《又松又紧的互联监管》------


垄断是一回事,滥用垄断地位是另一回事
对政府来说监管的重心应该放在后者

当一家公司拥有垄断地位的时候
他很难不去利用这个优势
相比传统经济我们应该注意到互联网的以下两点不同
未来的能源是数据
另一种资源是流量
流量类似于渠道
当互联网上的流量被少数几家瓜分时
这也意味着这几家公司可以利用这个资源来左右市场

如果像数据及流量这种核心的资源由于互联网的垄断性被少数几家公司控制
很难防止市场不被他们影响
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权益的损失

国际上有不少呼吁对互联网公司网开一面的声音
主要的理由有两种
一是互联网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竞争很充分
二是出于保护创新的角度,认为互联网领域的监管必要性不及实体经济

这两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恰恰是忽视了互联网的自然垄断这个特征
虽然互联网行业的进入门槛看上去不高
但是不要说复制出一个BAT,即便再诞生一个新的滴滴或者美团,都是不太可能

短短几年人们就已经生活在几个数字垄断者的阴影之下了
监管者应该看到在互联网的大部分市场上垄断已经形成
而且因为互联网的自然垄断等特点一家独大的局面将成为必然
正视这一趋势
确保数字垄断者遵守游戏规则,确保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监管的重心所在

我想说的是:
互联网监管
不能乱施同情心
否则垄断就会形成
我们不希望连根拔起
我们希望修枝剪叶
但是垄断者会和监管打太极
一边听话,一边发财
其实仔细看看中国到处是垄断
每个垄断的舞台上都站着一个无法推倒的星球
这才是垄断的最本质的悲剧。


《有血有泪的大平台》------

如果说今天这个时代和过去有一点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在工业时代企业追求的是规模效应并据此成为巨头
在互联网时代高科技公司将追求的目标从供给侧——生产效率转移到了需求侧——网络效应。

技术进步不是用来追求生产效率
而是用来追求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一直是增长的强大引擎
网络效应的最终结果就是平台公司的诞生。

一个市场一旦形成平台公司的垄断
平台公司就步入了赢家通吃的时代
商业的生态也会随之转变
但所有平台公司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死穴:它无法约束产品端

平台类的商业模式有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没有自己的产品
要么是交易撮合的平台,要么是广告投放的平台
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你对产品没有控制你也不可能去控制

按规定网约车的司机只能是当地人
这对滴滴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挑战
因为绝大多数的司机都是外地人
但是滴滴又没办法一个一个去考察私家车的司机是不是本地人

所以,对这类公司来说一旦政府开始重拳监管,要求平台对其业务负责
淘宝要对假货负责、滴滴要对司机管理负责、
做短租的小猪要对房间的安全负责、社交媒体比如微信要对言论的真假负责
那么平台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迎接他们的就是选择安乐死和胜利大逃亡

我想说的是:
我们一方面享受着超级平台带来的舒服
有一方面谴责着平台的垄断行为
就像我们一方面流连于烟花柳巷
另一方面又谴责开设这些地方的人
中国的平台事实上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平台
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
随时做好全部上交的准备
虽然嘴里喊着累,眼里流着泪
平台要想活得好
赚钱第二,先把百姓的安全保护好
不出人命的平台就是成功
不要惦记百年,活好当下最重要


《大风大浪的策划人》------

世界上最能忽悠的人都去做了策划人
不管是在CCTV投放品牌
不管是在分众传媒上投放的品牌
还是在永达传媒的高铁媒体上投放的品牌
背后都站着身高不同、水平不同、手段不同的创意策划人

他们一个战略定位3000万
解决一个创意冲突上千万
做一个超级符号几百万
不管经济环境好坏总有一大批想崛起的企业千方百计的找到策划人
给自己吃下创意的大补丸和创意的救心丸

各行各业,国际国内
就连政府都进入了策划和创意的行列
于是人成了产品,制度成了产品,纲领成了产品,环境成了产品
那些被策划的品牌好不好,只有老天爷知道

我想说的是:
策划人要是政治家
策划人要是改革家
策划人要是产品家
策划人要是营销家
策划人要是创意家
最重要的是策划人要是企业家的参谋家
给企业服务不是拍摄一条广告片,做一个诊断,做一个定位
而是全心全意全程,热情热烈热爱地为企业提供全案服务
如果你把中国策划人都找遍都没有找到感觉------
你可以找找写这篇文章的张默闻
也许,你就找对了。